专家: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西瓜膨大剂对人体有害
时间:2015-08-24 点击:1182
时间:2015-08-24 点击:1182
近期国内多个媒体报道了一些地区瓜农因不当使用化学药剂,导致西瓜爆裂的消息。
近日,江苏“西瓜开裂”经媒体报道后,各方对“西瓜开裂”的原因以及膨大剂的使用产生了诸多疑问。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张朝贤研究员。
焦点一:膨大剂是什么?是否准许使用?
【回应】膨大剂属植物生长调节剂,允许使用;合理使用对西瓜品质无明显不良影响
据张朝贤介绍,大家所说的“膨大剂”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中的一类。它具有加速细胞分裂,促进细胞增大、分化和蛋白质合成,提高坐果率和促进果实增大的作用,常用的有氯吡脲、赤霉酸。在我国,氯吡脲主要用在西瓜等园艺作物上,赤霉酸主要用在柑桔等作物上。
氯吡脲、赤霉酸在我国属于登记允许使用的农药品种。我国在批准农药登记时,在农药标签上规定了用药时期、用药剂量和施用方法,标注了使用范围和安全间隔期。同时,我国还先后制定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和农药残留标准,指导和规范农药使用。经大量田间试验证明,膨大剂在合理使用下对西瓜品质无明显不良影响。
焦点二:“西瓜开裂”是何原因?
【回应】“西瓜开裂”有品种、天气原因,也有膨大剂使用时期不当的原因,属生产技术问题
据分析,江苏一些地方出现“西瓜开裂”现象是多种因素综合引起的。首先,与种植的品种有关。此次出现“裂瓜”的西瓜品种名称叫“日本全能冠军”,去年刚在当地引进推广,其特点就是皮薄、易裂。其次,是天气因素和西瓜生长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西瓜在经历长时间干旱后,短期内大量吸收水分容易胀裂。今年春天以来,江苏干旱较重,在出现“裂瓜”的前后几天,恰逢当地下了大雨,在低洼地、水量多的地方,西瓜过度吸收水分出现“裂瓜”的情况比较多。第三,与膨大剂使用时期不当有关。膨大剂一般应在西瓜雌花开花的当天或花前1—3天,喷在瓜胎上,而且应当按照登记时推荐的用量施用。从江苏一些地方出现的西瓜“裂瓜”情况看,瓜农是在西瓜已经接近成熟,快要上市的时候施用的膨大剂,容易出现裂瓜。就目前了解的情况看,江苏局部地区出现的西瓜“裂瓜”现象仍属个别情况,以前在国内很少出现,目前也未在其他省份发生。这类问题是生产技术问题,而非质量安全问题,主要通过加强技术指导来解决。
焦点三:膨大剂对人体有无危害?
【回应】膨大剂对人体健康无害,许多发达国家将其列入不需要进行毒性管理清单
膨大剂的使用有一定的技术要求。正常使用条件下,可以促进果实增大、早熟、提高产量。但是,如果过量使用或使用时期不当,可以引起果实畸形、裂果、掉果等药害现象。
为了保障人体健康,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建立了农药安全评价规范和准则,欧美等发达国家建立了一套严格的风险评估制度。我国根据国际准则,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药安全评价体系。美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将其列入不需要进行毒性管理物质清单,其残留不需要制定安全限量标准,目前还没有科学的证据表明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焦点四:哪些国家在使用膨大剂?
【回应】氯吡脲仍在日本和欧美等国使用;赤霉酸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
氯吡脲最早是在美国首先研发的,日本于1985年开始生产和使用。据查证,目前,氯吡脲仍在日本登记和使用,登记范围为葡萄、猕猴桃、西瓜、甜瓜、茄子、烟草等作物,并非像有些专家所说的,日本已停止登记和使用。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从日本引进这种膨大剂,1992年获得我国农药登记,并开始在一些省份应用。目前,氯吡脲不仅在我国使用较广,而且在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在广泛使用,长期的使用实践证明,其对人体健康不会产生危害。
赤霉酸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最早由英国于1961年研制生产。1985年,国内农药生产企业获得我国农药登记。目前,赤霉酸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尚未发现对人体有害。
探寻真相,求证不止……
国家质检总局25日通报称,无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3日发现两名入境日本旅客核辐射放射性超标。两名日本旅客当晚便被送到江苏省指定核与辐射污染和医学处理定点单位的苏大附二院。昨天(25日)下午,记者从该院获悉,在经过换衣服、洗澡等简单处理后,这两名日本旅客已于24日凌晨返回无锡,继续剩下的旅游行程。专家表示,该两名旅客对其他人没有辐射危害。
两日本籍旅客放射性异常
3月23日,无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对日本东京至无锡ZH9056次航班进行核辐射监测时,发现两名日本籍旅客核辐射放射性异常。经定位定量监测,两名旅客的检测结果严重超标。当晚21点15分,两名日本旅客被送往苏大附二院,进行辐射损伤诊疗,并对衣服和携带物进行了相应处理。
经询问,两名旅客在日本分别居住在长野县和埼玉县,分别为77岁和70岁,和其他四名日本人组成散客团来中国参加“江南七日游”,在地震发生后均未离开过本县。长野县距离福岛县350公里,埼玉县距离福岛县200公里。
“洗澡”后两人已离开医院
“其实那两名游客24日凌晨就走了。”据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应急办主任、主任医师刘玉龙介绍,3月23日晚十点半,两位日本游客坐着无锡120救护车到达。经检测,来自长野的荆棘暗长原,体表放射性超标,最严重的是头、面部、前脑和四肢。
随后,他们端出事先准备好的热水,对他进行了全身淋洗。据悉,在洗发水中,院方还加少量的EDTA,并在20分钟内,洗了两三次。EDTA可使有害放射性金属从人体中迅速排泄。洗完换衣后,再次检测时,发现其体表的放射性物质恢复正常,但还有大量的放射性α在甲状腺里没有被消除,大约是正常值的30倍左右。“放射性α异变后,容易产生放射性碘,甲状腺作为靶器官,会吸收大量的放射性碘。”而另一位来自埼玉县的游客检测时发现放射性α正常,没有进行淋洗处理,只是安慰他好好休息。
3月24日凌晨零点20分,在院方认为没有大碍后,两位日本游客离开苏大附二院,返回无锡旅行团。现在两人一直随着旅行团旅游。他们的心情、体力和食欲都很好,结伴游玩的旅客也一切正常。
不会影响他人健康
刘玉龙告诉记者,人正常的体表放射性在230CPM左右,来自日本长野的游客,其放射性最高的是头发,6000CPM,身体其他部位在2000—3000CPM。不过,这些多于人体的放射性造成的伤害不会很大,更不可能影响到周围的人。“我们平时做甲状腺显像时,机器里所释放出来的核辐射比这个还要大。所以大家不用担心,就连这两位日本游客来时穿的衣服,经过我们处理后,也一并带走了。”“日本游客体内的放射物,大概两三天后就会很少了,所以不会对以后造成影响,更不会影响到周围的人。”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